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如何规范商标设计/王瑜

时间:2024-06-18 00:02:0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3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如何规范商标设计

王瑜


一、商标使用规范的基本原则

1.尽量醒目
商标标注的原则是一定要突出、醒目,尽量吸引眼球。国外公司特别重视商标的使用问题,比如“百奇”装饰饼干的包装上的商标就非常吸引眼球(如图)可口可乐的包装给人深刻的印象,“可口可乐”几个字占据了包装标识将近四分之三的位置,给人极大的冲击力。葡萄酒商标的标识方式全世界都比较相近,基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因此不能像“可口可乐”、“百奇”那样醒目,那样过于标新立异,不过可以尽量突出商标,标识可以向国外产品那样设计得简洁一些。

图1 图2
国内企业产品包装标识也经过精心设计,非常精美,但是要找带圈的R却要费一番工夫,常小小地蜷缩在一个角落里。让人感觉国内企业是在应付法律规定,随意在一个地方标注一下就算了。国内企业对商标的这种使用方式还容易误导消费者,比如大家都知道金嗓子喉片,但是极少有人知道“都乐”商标。如图:

图3

2.无处不在

商标应当尽量将使用范围扩大,尽量使用在不同的地方。以葡萄酒为例,消费者购买产品,有的论瓶买,有的买盒装的,也有的整箱购买。那么消费者直接接触到商标的地方有瓶子的标贴,有包装盒,有手提纸袋,有包装箱。企业一般都会将商标使用在瓶子的标贴、包装盒、包装箱上,可能会忽略在手提袋上使用注册商标标志。在其他消费者非直接接触的地方,比如企业的宣传册页、对外发布的纸质广告、大型广告牌、展会上的展台布置等,企业就不是那么注意使用注册商标标志。而企业内部使用的名片,信纸、信封、内部装潢、厂服、统一发放的公文包……等地方使用注册商标标志更容易被忽略。
为了处处宣传企业品牌,只要出现公司注册商标的地方就有带圈的R紧紧跟随。比如微软公司标志性的广告,几乎只要有微软公司的商标出现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这个满是商标的图样。包括电脑上,电脑开机的屏幕上等。

图4 图5 图6

二、如何规范商标设计

国外的大型公司对商标的规范使用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将该规范设定为高级机密只有极少数的高层主管知道。比如商标图样在设计时设定为一个方形的图形,不管商标图样变大多少,缩小多少,这个方形的长度和宽度之比一定永远都是固定的不允许更改。商标图样中的文字之间的距离比也是固定的,如果商标同时包含中文和外文甚至还有图形,那么中文、外文和图形之间的距离比同样不容更改。假设商标有固定的颜色,那么该商标由几道颜色组成,各道颜色的色值等都要固定,使商标无论使用在哪里颜色永远保持一致。这是对商标图样本身设定的规范,该原则可以称为“不变原则”,这个“不变原则”将成为检验带有该商标图案的产品真伪的重要依据。商标图样只有大小的变化,图样本身不能有其它的变化。下图两个图是为一个客户策划的商标,其商标图样由设计师吕纪提供。公司只需要向设计单位要一个这样的设计图,以后印刷遵照就行。

图7

图8

三、如何建立使用规范

对于在不同的地方如何进行标示也应当有严格的规范,不能因为不是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就随意使用。除了商标图样本身的“不变原则”以外,商标图样摆放的位置,占整个版面的大小等都要进行严格规定(下图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中发现的),图书出版社都如此重视商标的使用问题,对商标的大小,所在的位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图9
作者:王律师,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级会员
电话:010-51662214,电邮:51662214@sohu.com。

  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42条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违法发放贷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二)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这是关于违法发放贷款罪的追诉标准,其中第二项中“损失”如何界定,实践中有不同认识。

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第4条关于五类贷款的定义规定:“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这里“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就是穷尽一切救济手段的意思,此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才构成损失。2006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下称《规定》)规定:“本规定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而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虽然有债权存在,但已无法实现债权的,可以认定为已经造成了经济损失:(1)债务人已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且无法清偿债务;(2)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3)因行为人责任,致使超过诉讼时效;(4)有证据证明债权无法实现的其他情况。”这里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是人们通常对“损失”的理解;而“已无法实现债权”说明,只有穷尽一切救济手段后仍无法实现的债权,才能认定为“已经造成了经济损失”。

笔者认为,违法发放贷款罪中的损失可参照《规定》的有关规定加以确定。首先,违法发放贷款罪与渎职犯罪同属刑法上的身份犯,即特定身份的人利用其特殊身份(特定职务)实施的犯罪。违法发放贷款罪实质上是广义的渎职犯罪,可视为渎职犯罪的一个特例。因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导致国家或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是渎职罪的共性。因而,在“损失”的界定上不应存在双重标准,《规定》的“损失”界定同样可以适用于违法发放贷款罪。

其次,这是司法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司法统一通常是指在一个单一制国家,除非立法上有特别规定或者发生更替,不同的司法机关或者同一司法机关在不同时期就同类案件的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应当保持高度一致。目前,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对于违法发放贷款罪中的“损失”没有作出特别规定或解释时,就应当适用现有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

再次,《规定》对“损失”作出了较为详细的列举性规定,便于实际操作。

综上,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无论合法还是违法,都可能出现逾期不能归还的问题,但不是所有逾期未收回贷款都构成“损失”。要允许金融机构或违法发放贷款人运用各种合法手段收回贷款。按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对于违法发放贷款罪中的“损失”在刑事法律尚未作出规定之时,应当直接适用部门规章的规定。考虑到刑事司法解释已存在对类似的渎职犯罪中“损失”的确定方法,在具体确定违法发放贷款罪中的“损失”时,可以参照《规定》的相关规定,比如应明确在采取一切合法救济手段后于立案时仍无法收回的贷款,才是违法发放贷款罪中的“直接经济损失”。

(作者单位:河南省确山县人民检察院)

关于鼓励发展“三来一补”的若干规定(试行)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关于鼓励发展“三来一补”的若干规定(试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



为鼓励“三来一补”业务的发展,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凡“三来一补”企业的加工所得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三年,期满后,纳税确有困难的企业,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继续减免。为发展“三来一补”必须兴建的厂房及配套设施,在1990年以前免征建筑税。
第二条:“三来一补”的基建、技术改造投资,由外商提供或从银行贷款的,均不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限制。其所需建筑用地,由各级政府优先安排。
第三条:“三来一补”企业工缴费收入(补偿贸易在补偿期间扣除补偿进口设备价款的净收入外汇)外汇留成,实行“二:三:九五”分成,即上缴市2%,上缴县(区)3%,企业留成95%。企业留成外汇,任何部门不得从中抽成,工缴费按净收外汇逐笔结算,由外汇管理部门及
时划拨给企业。企业留成的外汇允许进入市外汇调剂中心。
第四条:“三来一补”企业,凡开展生产较高档次产品的对外加工装配项目,经市经贸委审核确认,所收工缴费外汇全部留给企业。开展上述项目的企业,发展生产所需外汇资金,可向银行贷款。允许所收工缴费先还贷,后结汇。
第五条:在遵守我国有关法律的前提下,可聘请外商管理来料加工企业。
第六条:对“三来一补”项目生产必须进口(包括国家限制进口)的机械设备、工具、原辅材料、自用燃料等物资,免领进口许可证,海关凭合同验放。对“三来一补”企业(年工缴费收入120万港元以上)生产用车辆,特种车(不包括小轿车、面包车)经市经贸委审批,海关凭经
贸委批件登记免税放行,所进车辆不得倒卖、转让、外商及其驻“三来一补”企业的外籍职工带进的国家限制的生活自用品,用后复出,由企业出具保函,海关登记放行,免收押金。“三来一补”项目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生产急需,外商临时提供的,价值不大的样品和少量原辅材料、工
具,可由加工企业直接向海关申报,海关审核后放行。
第七条:我市拥有经营进出口权的公司及县(区)以上的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均可对外谈判、签约“三来一补”项目合同,报县(区)以上的经贸委审批。外贸专业公司是经贸部批准的公司,在其经营范围内,允许直接向海关申办报关手续。除国家限制或不得搞来料加工装配的项目
外,凡经批准的合同,其产品出口均不实行许可证管理,海关按合同登记放行。
第八条:铁路、公路、港务、航空等部门,对"三来一补”货物运输给予优先安排。在对外加工装配比较集中的地方,由海关派人进行监督或设立海关保税仓库。
第九条:凡“三来一补”企业,可实行计件工资、超定额计件工资、或分成工资,经主资部门审定,报市、县(区)劳动局、税务局备案。所支付的工资可不计入奖金总额,不征奖金税。
第十条:凡为引进“三来一补”项目牵线搭桥者,项目盈利后,按一年实收工缴费5‰(折人民币)由加工企业一次性给予奖励(从事外经工作的干部和县以上领导干部除外),具体奖励办法,可由各县(区)及有关公司自定。
第十一条:本规定适用于厦门市所有企业。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1988年2月5日